北京智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真正的高手,都有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提问:“为什么很多男生追女生追到一半就不追了?”下面一个吐槽获得很高的点赞:“你倒是给个进度条啊!”

 

这句话直观地反映了男人们对确定性的渴望:如果明确知道终点在哪儿,哪怕是披荆斩棘,他们大抵也能咬牙挺过去。但让人抓狂的是,确定的终点很多时候是不存在的,可能你这样做不成,那样做就成了;可能无论如何都不成,也有可能明天就成了。不确定有过程的不确定和结果的不确定,而在恋爱这件事上,两样都占齐了。

 

工作中的不确定其实一点都不比恋爱中少:什么才是理想的工作,能不能很好地应对各种挑战,35岁以后会不会被淘汰……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已经成了职场高手的“标配”,它也是数字化时代领导力的一项核心能力。在人才测评中,该能力被归到“反应”这一类。

 

1.什么是不确定性

 

所谓不确定性,就是你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不确定的状态是模糊的,它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无法根据过去的经验来推断事件未来发生的概率。

 

对不确定性容忍度高的人,能接受和体验新鲜、刺激、陌生的环境,不确定甚至会让他们兴奋;对不确定性容忍度低的人,更喜欢待在熟悉、可预测的环境里,不确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威胁,会让他们感到焦虑。而焦虑会影响人的知觉控制水平,即你越焦虑,越不相信自己能够影响事情的结果,越不相信,越焦虑,它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现在,不确定性已经成了一个常态。对企业来说,做到行业领先也不能保证不倒下,因为你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是来自同业,还是来自其它赛道,会不会被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对手“降维打击”。任正非说,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说的就是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对个人来说同样如此,你现在干得顺手的岗位,可能过几年就不复存在了,过往积累的管理经验,在新生代员工身上,可能就不好使了……贩卖焦虑这几年成了一门生意,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买单,跟这个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也不无关系。

 

对职场人士来说,背负的责任越大,面临的不确定性就会越多。那我们该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呢?

 

2.怎么应对不确定性

 

(1)意识的转变

 

应对不确定时,在意识方面需要做一些转变:

 

效率和有效

彼得·德鲁克说:“效率就是把事情做对,有效就是做正确的事。”企业看重效率,关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及其拥趸者们几乎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但在面对不确定的事情时,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你追求的是效率还是有效?虽然依然可以把对效率的追求当成目标之一,但达成这一目标的方式得有所调整,要为调整适应不确定性及持续变化预留一定的空间。

 

化简为繁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职场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在应对不确定性时,可能要反其道而行之,把问题放到错综复杂的体系中去理解。我们习惯抓重点、抓关键、解决主要矛盾,但工作中的问题大都不止一个影响因素,当把问题简化后,你的应对策略也会简单化,而容易看不到事情的整体脉络,看不到不同因素之间是怎么相互作用的。

 

举个例子,一个员工工作质量达不到上级要求,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员工的业务能力不行或责任心有问题。但如果放到组织当中去看这个事,就会有更多的视角(见下图): 

 

可能最初的起因是工作量大,心里烦,导致工作质量不高。但有很多因素可以把“工作质量不高”这个状态维持下去,譬如,工作质量不高会引发领导对其能力的怀疑,因为怀疑而对其有较多批评,这个批评会直接打击其自信心,导致接下来的工作质量依然不行;因为老是被批评,员工会累积较多的不满,但又不能公开与领导对抗,只能以在工作中屡屡出状况这种让领导闹心的方式发泄出来,以在关系中达到一种平衡;因为员工工作质量不高遭到同事排斥,导致不愿意跟他合作,进一步引发其工作质量不高……原因很可能不全在员工自己身上,如果只是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会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不要固守你的优势

曾经的优势也有可能会成为你的枷锁,让你在面对变化时裹足不前。一旦一样东西变成了优势,个人就容易用它来去思考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形成惯性思维。在心理学上,弗里茨·西蒙将其称为“没有新鲜事综合征”,即把所有不熟悉、不舒服的环境都纳入自己熟悉的框架中,按照原有的方式去理解,这样就容易错过真正的变革和新的机会。我曾经面试过一直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超过十年的人,他们在专业上变强的同时,职业通道也在变窄,在应对变化时就会显得更为脆弱。

 

(2)步子迈小一些

  

小的不确定性会让人兴奋。譬如在打扑克时,如果赌注较小,我们往往跃跃欲试,甚至敢把赌注全都押上;但赌的如果是自己的身家,可能就让人洒脱不起来了;工作中也一样,如果让你想象10年之后怎么样,你会茫然看不清方向,没法做具体的规划;想象一个月之后,可能同样不清楚,但压力就会小很多。可以尝试将大的不确定性变成小的不确定性。

 

比如现在被很多大公司认可并采用的敏捷开发,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不断的迭代来应对变化,通过迭代来适应外部需求可能存在的变化,而不是采取一步到位的想法。一个宏伟的长远规划,经常敌不过外界各种不确定性的变化,而我们的眼界又支撑不起自己看那么长远,所以步子可以适当小一些。

 

另外一点就是关注过程,而不是只盯着结果。把对结果的、正确答案的关注放到一边,转而关注怎样与别人一起工作或通过逐步探索找到一个答案。结果可能太远,看不清楚,但当下一步步的路是切切实实的,走着走着尝试多了,收获多了,眼界宽了,路可能也就清晰了。

 

(3)找到一些确定性

 

以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哪怕这种确定性在别人看来有点不可理解。举个例子,史蒂夫·麦格尼斯在《巅峰表现》里提到,几乎所有运动员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赛前准备流程,就如同宗教仪式一样丝毫不差。这看起来似乎有点迷信,但因为在赛场上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运动员需要一些仪式感。他们需要一套固定仪式,在仪式和比赛状态之间建立连接,以让自己快速进入专注比赛的状态。

 

不光是运动员,很多其它领域的高手也会设计一些固定的流程,因为他们做的是一些不确定性高的事情,所以要在其它方面增加确定性,这也是一种平衡。在企业内部,虽然可能遇到的挑战是不确定的,但也可以找到一些确定性,譬如,你可以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仪式;可以在团队中建立一种机制,确保信息渠道的顺畅,在遇到问题后大家能第一时间沟通……这样,即使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可以使问题能最快地得到有效的处理。

 

(4)看看其他人

 

心理咨询起作用的方式之一就是让来访者意识到他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来访者过来咨询时,他面临的都是长期困扰自己、但又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当他知道还有很多人跟他一样都碰到过类似的问题时,改变就有可能发生了。

 

几年前,当我还是一个新手测评师时,一个测评项目结束后,客户让我们对候选人进行一对一反馈,我之前从来没做过反馈,也不知道反馈时可能会遇到什么状况,会不会被候选人diss,所以前期虽然做了大量的准备,内心依然惴惴不安。但当第一个候选人进来后,我瞬间就平静了下来。原因很简单:第一个候选人是我们排名第一的、很优秀的一个管理者,我看到他比我还紧张!既然他都那么紧张了,那我还紧张干嘛?

 

虽然不确定性来临时我不知道怎么办,但很多人同样不知道怎么办,这说明我并不比别人差。看到这一点虽然无助于找到应对之道,但至少能让自己的焦虑小一些,在解决问题时精力更聚焦一些。

 

(5)考虑时间因素

 

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把时间因素纳入应对不确定性的考虑范围内,也是一种方式。有些在当时看起来天大的事,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可能就不那么严重了。

 

很多事情是有时间节点的,或是有阶段性的。以35岁现象为例,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起这个,她问了一句:对于已经35岁的人怎么办?我想想,真到了35岁,好像也就没什么了,日子难道还不过了不成?布赖恩·费瑟斯通豪在《远见》这本书里提到,很多人把职业生涯当成一场短跑比赛,然而实际上,这是一场至少长达45年的马拉松。职业生涯包含了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加添燃料、强势开局;第二阶段是聚焦长板、达到高点;第三阶段是优化长尾、持续发挥影响力。书中说,大多数人的财富积累要蓄力到40岁、50岁甚至60岁才爆发出来。从这个尺度来看,职场中的35岁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

 

日常工作也是如此。当你想做一件事时,发现公司既无人员也无资源支持,做起来困难无比。但可能这会儿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过一段时间,很多内外部条件就变化了,譬如,技术进步了(或者来一个技术牛人),原来需要耗费大量人工处理的工作可以批量处理了;领导重视了,看到了这项工作的意义,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做这件事了;你升职了,可以协调更多的资源了……所以,如果你对一件事不确定,不妨换个时间尺度看一看。

 

 

(6)索性“不应对”

 

很多时候,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其实就是失控感。《中餐厅》中黄晓明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就是获得掌控感的一种方式。但失控并不总是一件坏事,有时可以不那么着急应对。

 

不应对不是完全撒手不管,而是放弃自己管控的想法,借助系统“自组织”的力量来找到应对之道。每一个团队、每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生态系统,有其生长、发展、互相影响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会自己生出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很多时候之所以运转不理想,是因为管理者干涉过多,改变了河流的走向。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可以不着急下决断,授权给员工,让他们的创意从自己的脑袋里长出来。现在管理中越来越强调“赋能”的概念,就是激活团队成员的力量,发挥他们的智慧,为组织贡献更多的价值。

 


总结一下,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了常态。不确定性因其过程和结果不明朗的特点,无法像时间那样去管理,只能想办法应对。而要像高手那样应对,就要接受“事情本身就是复杂的”这一事实,放弃想要掌控全部的想法,多学习和尝试,多一些实验精神和容错心态,小步快跑、借力打力,这样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智鼎人才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周申贵/文